上周末,著名哲学家,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先生应邀来渝,为重大国学班学员开讲易学。在重大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,74岁的成中英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,自己幼年时曾在重庆生活多年,他还认为,重庆应该有两个解放碑。

成中英重庆找寻童年记忆。图片由成中英提供
童年山城,到处搬家 看过磷火。
在抗战的烽烟中,他曾随父母辗转来渝,在山城度过8年的童年时光。国民政府迁台后,父亲成惕轩赴台任考试院院长,成中英从台大外文系毕业后,考入华盛顿大学,拿到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,之后进入哈佛,196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。此后,成中英一直致力于中国哲学的世界化,被视为“新儒家”的代表人物。
接受记者的专访之前,成中英先生刚刚到北碚蔡家镇去寻找儿时的记忆。他告诉记者,民国27年(1938年),自己跟随父母来到重庆,当时他两岁多。“我们先是住在江北,后来到了北碚蔡家场,就是我今天去的蔡家镇,我记得当时在一个叫岐山庙边的临时小学上学,读了1年书,后来我们搬到了李子坝。民国35年抗战胜利后,我们全家离开重庆到了南京。”
搬来搬去中,重庆的生活在当时幼小的成中英先生脑海中渐渐模糊。不过他仍然记得,“在北碚上学时,见过树林里飘着磷火,田埂上还碰到过赤炼蛇。”
如今,成先生住在夏威夷海边,与水为邻。成中英说:“孔子讲‘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’依山临水而居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。很幸运,我一生和山水有缘分。”
如今重庆该有两个解放碑。
在抗战烽烟的年代成长,使成中英对抗战胜利有着特殊的感情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重庆市决定在原“精神保垒”的旧址上,建立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,以纪念抗战胜利。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1947年8月竣工。到了1949年解放后,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进行改建,并将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改名为“人民解放纪念碑”,简称“解放碑”。
成中英告诉记者,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应该得到保留,重庆应该既有“纪功碑”,又有“解放碑”。 (记者 冯伟宁)
转自:http://www.cqyzw.com.cn/n2676.html 重庆业主网